石湾水岸经济“千帆竞发”
书写东平河“传奇”的禅城“剧本”
![]() |
石湾“共筑水岸·共享繁荣”城市经济发展大会启动了六大招募计划。 廖明璨 摄 |
青山行不尽,绿水去何长。
因河而生、因河而兴的佛山,一直在更新着自己的“河岸传奇”。
近日,佛山·石湾“共筑水岸·共享繁荣”城市经济发展大会在东平河北岸召开。
150亿元投资、六大招募计划、12个签约项目……数字背后,一场关乎石湾城市运营的变革正在上演。从工业时代的“黄金水道”到新经济时代的“城市会客厅”,再到如今佛山“双中轴”的集中承载地,东平河北岸正以链接“黄金内湾”的战略雄心,向外界展示水岸经济的无限可能。
佛山全面进入东平河时代,水岸经济“千帆竞发”,禅城区石湾镇街道(下称“石湾”)内这段长20公里的滨水岸线,正在成为撬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战略支点。
●南方日报记者 李晓莉
一条水岸的“觉醒”
河流是城市的血脉,东平河于石湾而言,则是城市文明和产业发展的基因库。
位于东平河北岸的河宕贝丘遗址揭示,石湾陶土文明的曙光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末期。考古实证显示,早在数千年前,这片土地便孕育出原始制陶技艺。唐宋时期,河岸窑场已形成规模化手工业集群,及至明清更迎来鼎盛发展期,所产陶瓷“石湾瓦,甲天下”的美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遍五洲。
石湾有着“前际大江,后枕岗阜”的地理优势:北倚南风古灶所在的龟岗山峦,陶土与燃料资源富集;南临东平河黄金水道,上游连通湘滇林区,保障了优质木材供应,下游直抵广州港的航运优势,使窑火淬炼的陶瓷制品得以通江达海。
水陆交织的运输网络成就了古代外销陶瓷的商贸传奇,奠定了现代建筑陶瓷产业根基。20世纪80年代中国首条意大利进口瓷砖生产线在此落地,开启了“中国建陶看佛山”的产业新阶段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自1969年旧澜石大桥建成通车开始,佛山对东平河两岸的建设从未间断。2005年,佛山提出“一河两岸大佛山”的构想,明确要把东平河两岸的中心组团新城区建成未来佛山的商贸、金融、新闻及文体中心。同年公布的《东平河北岸沿线用地规划》,让东平河一跃成为佛山未来城市中轴。在2020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,东平河水轴被定位为佛山“新城市客厅”。而今年,佛山正式进入城市中轴线和东平河水轴线“双中轴时代”,开发东平河水岸的脚步进一步加快。
今年的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更是“点题”石湾,要积极链接环珠江口“黄金内湾”资源,携手南岸精雕细琢东平水轴,展现佛山万亿大城中心气象。
现今的石湾,要紧贴市、区战略重新定义水岸价值。从地理维度来看,要借力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,串联“黄金内湾”资源,打造万亿级城市封面;从产业维度看,要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赛道和谐共生;从人文维度看,则要激活文化遗产,塑造“新老交融”的城市美学。
石湾要借助东平河北岸的“觉醒”与“腾飞”,为城市能级跃迁写下更具想象力的注脚。
“东平河‘一河两岸’是禅城迈向城市中心的核心战场,石湾将以演艺经济、滨水经济为突破口,打造佛山的魅力水轴、活力水轴。”禅城区委常委、副区长林均恒说。
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树凯表示:“东平河北岸的高光时刻刚刚开始。”
“点水成金”布局再升级
如今,东平河北岸被赋予了新使命:大力发展水岸经济,使东平河北岸成为“佛山之心”发展引擎、万亿城央滨水阳台、“黄金内湾”活力秀场。
新使命背后,实质是石湾欲打破传统工业区与生活区的割裂,通过城市空间与产业逻辑的重构,重塑城市空间价值。
在城市空间重构上,以东平云谷科技港为例,这块时隔12年再次出让的工业用地,承载着石湾“向产业要未来”的决心。石湾放弃短期的房地产红利,将一线江景地块调整为数字科技总部基地。这种“让地于产”的决策,折射出城市运营从“土地财政”向“产业生态”的思维转变。
这场空间重构不是简单的“腾笼换鸟”,而是通过新理念,实现土地价值的几何级释放。
在当天大会上,天瑞金集团总裁赵立东说,“石湾正迎来历史性机遇”。这份对城市发展呈现出的信心,不仅仅源于政策红利,更源于这座城市敢于“将最好地块留给产业”的战略定力。
石湾发展水岸经济,其雄心不仅在于空间的重构,更在于产业逻辑的突破。东平云谷科技港以“数字先锋”为旗,瞄准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赛道,欲以数字技术激活佛山制造业的“智造基因”。值得关注的是,其“216”招商标准(亩产税收200万元、营收10亿元、建安投资强度6000元/平方米)堪比一线城市门槛。这既是对产业质量的严控,又是促进高端要素聚集的“先天条件”。
与此同时,石湾摒弃千篇一律的滨水开发思路,深挖本土文化基因。石湾延续“陶文化”IP价值,推出了六大招募计划中的美陶湾计划,以“陶+”模式链接文旅、创意、教育,将千年窑火转化为流量经济。数据显示,美陶湾年游客超百万,文化类企业占比60%,印证了“文化产业化”的可行性。
“滨水经济被重视、被激活,是城市转型的趋势。”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表示,东平河北岸发展“水岸经济”,是趋势使然。就像伦敦、上海、广州,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,都不约而同地激活了它们各自的滨水空间。
一场城市发展范式的革新正在徐徐铺开,一条河流将在革新中重塑生态,一座城市将在浪潮中进一步锚定自己的坐标。
制造业城市如何突破路径依赖、重构竞争新优势?石湾在作出自己的探索与示范。
城市运营寻“最优解”
石湾在东平河北岸的布局远不止于此。
目前,石湾正朝着最极限、最一流的城市层级全力进军。作为全市投资强度最大、最持久的区域之一,以及全市高学历人群最聚集的地方,石湾正致力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典范,全面塑造城市中心的核心竞争力,寻求城市运营的“最优解”。
在石湾主政者的蓝图中,水岸是地理空间,更是资源整合与利用的重要平台。石湾要构建“以产聚人、以人兴城”的长效机制,突破产业升级的瓶颈,将“水岸资源”转化为“经济流量”,为城市转型提供持久动力,推动城市的持续繁荣与发展。
这一思路与专家观点深度契合。“东平河要成为企业、城市居民新的认同感的一个标志。”马向明表示,无论是景观建设还是滨水经济的发展,东平河北岸的建设都不能“把自己孤立起来”“关起门来搞发展”,而是要积极链接资源,将水岸经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价值链。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石湾在大会上释放重磅信号,六大招募计划围绕文旅文创、数字经济、科创服务等前沿和热门领域开展。石湾广发“英雄帖”,招募城市“合伙人”,吸引更多投资者、企业、主理人、优秀人才入驻,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。
事实上,去年底石湾已向相关企业抛出“绣球”,长木谷医疗科技(佛山)有限公司去年底已落户石湾。“唯有将产业升级与人文关怀交织,让经济效率与生活温度共存,水岸经济的‘石湾样本’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王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企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旺盛,除了要招人,还要着重留人。石湾围绕水岸经济发展推出的一众规划中,政府还配套了学校、人才公寓及城市休闲综合体等设施,构建了一个集工作、生活、社交于一体的闭环生态,这种“职住平衡”的理念是吸引企业、聚集高端人才的法宝,可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。
“东平河未来的主题是共筑共享,我们将一如既往,与各位企业家、投资者一道,将东平河北岸打造成全市最具引领力、辐射力、竞争力的‘黄金水岸’。”陈树凯说。
随着石湾在东平河北岸的棋局一步步深入,我们有理由相信,未来的石湾将成为资源更集聚、产业更高端的热点区域,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更广阔的舞台上,续写辉煌。
扫一扫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- 下一篇:
东平河北岸迎“高光时刻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