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三姐
![]() |
扫码阅读更多评论 |
■田东江
近日,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重点传统(经典)剧目复排计划名录,全国共有38部作品入选,其中包括广西戏剧院彩调剧《新刘三姐》。我国几代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《刘三姐》,蓝本即当年舞台上演出的彩调剧,糅以柳江流域流传的“刘三姐传说”,拍摄地选在“山水甲天下”的桂林,将刘三姐“坐实”为广西人。
“刘三姐”的确早已成为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。河池市宜州区被认定为刘三姐故乡;2006年,该区申报的“刘三姐歌谣”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不过,在笔者看到的文献记载里,还有另外一些说法。首先,称呼上,“刘三姐”基本上都是“刘三妹”,兼有刘三姑、刘三太、刘三娘等。其次,籍贯上,既有广西说,更有广东说,广东说中又有新兴说、阳春说、封开说等。此外,湛江、茂名、阳江、清远、梅州等地,尤其是粤西地区也都有“刘三妹传说”,大同小异。
王士禛《池北偶谈》提到的是广西贵县(今贵港市)说:“相传唐神龙中,有刘三妹者,居贵县之水南村,善歌。”神龙,唐中宗李显的年号。河池、贵港之外,广西说或还有其他地方,然广东说也为数不少。如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提到新兴。其“刘三妹”条云:“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,相传为始造歌之人,生唐中宗年间,年十二。”李显前后两次即皇帝位,头一次是684年,才当了55天就被母亲武则天废为庐陵王;705年,武则天病重,朝臣发动神龙政变,李显复辟,五年后,“帝遇毒,崩于神龙殿,年五十五”。方濬师《蕉轩随录》提到阳春:“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,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,今尚存,春夏不生草。刘三仙女者,刘三妹也。”他还爬梳出《舆地纪胜》中,“阳春有三妹山,以三妹坐岩上得名”。1989年我在封开县罗董镇“劳动锻炼”,毗邻的杏花镇有号称“天下第一石”的斑石,当地人说刘三妹就是那里的人,后来在道光年间编纂的《封川县志》上果然看到:“三妹以善歌得仙,土人祠之。”
刘三妹在多地出现,可能如屈大均所说乃“往来两粤溪峒间”的结果,也可能有“文化借重”的因素。就是说,在文化传播过程中,传播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已有优势或强势文化符号,作为传播的主题要素。
前人给出了刘三姐(妹)生活于唐中宗时期的时间点,视之为真实历史人物,但“中国民俗学之父”钟敬文先生觉得不可能,认为在两广地区尤其是广西歌圩风俗很盛,历史上曾经存在和刘三姐相似的著名女歌手则是可能的,“后人根据当地流行之唱歌风俗,加以想象所造成者”。休说歌圩这种“江湖”,以唐朝而言,庙堂中以唱歌而闻名的女歌手也着实不少:杨贵妃侍女红桃善唱《凉州词》、中唐些些“善歌《何满子》”、虞姹“一声留得满城春”(赵嘏句)、晚唐张好好一开口便“众音不能逐,袅袅穿云衢”(杜牧句)……
“刘三妹传说”的核心之处,正是“善为歌”。屈大均云:“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,或一日,或二三日,卒不能詶和而去。三妹解音律,游戏得道。尝往来两粤溪峒间,诸蛮种类最繁,所过之处,咸解其言语,遇某种人,即依某种声音作歌,与之倡和,某种人奉之为式。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,粤民及傜、僮诸种人围而观之,男女数十百层,咸以为仙,七日夜歌声不绝,俱化为石,土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。”于是,“三妹今称歌仙,凡作歌者,毋论齐民与狼(俍)、傜、僮人、山子等类,歌成,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”。在王士禛的说法中,刘三妹“与邕州白鹤秀才登西山高台,为三日歌”,结果唱了七天七夜,也是“皆化为石”,不过是在不知哪里的“七星岩(桂林?)上,下有七星塘”。刘三妹的歌声远远超越了余音绕梁,则是二人的共识。屈云“月夕辄闻笙鹤之音,岁丰熟,则彷佛有人登岩顶而歌”,王云“至今风月清夜,犹彷佛闻歌声焉”。
电影《刘三姐》赋予了刘三姐反抗地主老财压迫的斗争内涵,其中也有与秀才对歌,且秀才有三个之多,都是莫老爷请来的帮手,皆被刘三姐尽情嘲讽,莫老爷还气得失足掉进江中。如“开场白”,刘三姐“今日歌场初会面嘞,三位先生贵姓名”,三秀才故作聪明地自报家门:“百花争春我为先(陶姓),兄红我白两相连(李姓),旁人唱戏我挨打哟(罗姓),名士风流天下传。”刘三姐旋即挖苦:“姓陶不见桃结果,姓李不见李花开,姓罗不见锣鼓响嘞,蠢才也敢对歌来。”从前的刘三妹唱些什么呢?王士禛说“大抵皆男女相谑之词”,还拿对歌那回说事:“秀才歌《芝房》之曲,三妹答以《紫凤》之歌;秀才复歌《桐生南岳》,三妹以《蝶飞秋草》和之;秀才忽作变调曰《朗陵花》,词甚哀切,三妹歌《南山白石》,益悲激,若不任其声者,观者皆歔欷。”
重点传统(经典)剧目复排,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23年至2025年实施的一项计划,旨在促进更多时代经典和精品力作不断传承上演,为新时代艺术创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。报道说,在彩调剧《新刘三姐》中,乡村电商、快递小哥等新潮元素被注入,以期“让我们收获更多年轻观众”。可能的话,倒想看看这些新潮元素是如何注入的。
扫一扫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- 上一篇:
惩防并举治理民企内部腐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