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南海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,红树林面积增加
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向好
南方日报讯 (记者/黄叙浩 陈薇)8月15日,自然资源部南海局首度公开发布《2023年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》(下称《预警监测公报》)和《2023年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公报》(下称《保护修复公报》)。
据介绍,南海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分布广泛,拥有珊瑚礁、红树林、海草床、滨海盐沼、海藻场、河口、海湾等多种类型,是我国乃至全球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,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。
《预警监测公报》显示,2023年,南海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,局部有所改善。珊瑚礁、红树林、海草床、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,河口、海湾生态系统状况基本稳定;浮游植物、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保持稳定,海水活性磷酸盐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;赤潮发生次数有所减少,但绿潮、局地性生物暴发等海洋生态灾害需加强关注。
发布现场,南海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南海区红树林面积约276平方千米。其中,广东约110平方千米,广西约104平方千米,海南约62平方千米。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。监测显示:2023年,广东湛江、深圳福田、广西防城港北仑河口、广西北海山口、海南文昌清澜港等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均处于优良状态。备受关注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向好。
《保护修复公报》显示,2019—2023年,南海区共组织实施各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80余个,累计整治修复岸线近430千米(其中砂质岸线41.5千米)、滨海湿地超过9100公顷,营造红树林5483.9公顷、修复红树林4785.1公顷。
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方面,2023年,南海区初步建成以近岸海域为重点、覆盖我国南海管辖海域的集海洋生态站、浮标、船舶、无人机、卫星遥感等于一体的“岸—海—空—天”综合预警监测网,涵盖海洋生物、水文气象、海水环境、沉积环境等多个监测要素;完成7大类39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分布区的调查监测,在161个国控海水环境站位、53个国控生物多样性站位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,并对赤潮、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进行了预警监测。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方面,2023年南海区新获批中央资金支持的项目7个,实施中的中央资金支持项目达到22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