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 麦
■田东江
我国夏粮产量日前公布。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,全国夏粮仍然获得丰收,产量达14978万吨,增长2.5%。其中,小麦功不可没。在保持传统种植方式的同时,借助科技手段提高了产量和品质,为夏粮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考古资料佐证,距今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已经有了小麦。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、陕西武功赵家来遗址、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等,或发现了炭化小麦和大麦,或发现了小麦秆。衡诸典籍,先秦作品中多有“麦”字,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见惯。
如《诗》。《魏风·硕鼠》有“硕鼠硕鼠,无食我麦”;《鄘风·载驰》有“我行其野,芃芃其麦”;《豳风·七月》有“九月筑场圃,十月纳禾稼。黍稷重穋,禾麻菽麦”等。其中,“我行其野,芃芃其麦”后面紧接的“控于大邦,谁因谁极”,是关于割麦。许穆夫人看到祖国田野上的麦子生长得蓬勃茂盛,但因丧乱竟无人收割,心里十分难过。许穆夫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爱国女诗人。
又如《左传·成公十八年》有“周子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,故不可立”,这是说晋厉公被弑后,周子被迎立为君,本来该立他哥哥,但他哥哥连大豆和小麦都分不清,是个白痴。《春秋·庄公二十八年》有“冬……大无麦、禾”。这件事到西汉时,很是受到关注,他们归为水灾导致。何以至此?董仲舒认为是“夫人哀姜淫乱,逆阴气,故大水也”。刘向也认为,水旱当书,不书水旱而曰“大无麦禾”,是为“淫乱之罚”。这种“地人感应”的理念在《汉书·五行志》里还可以找出许多,不知为何没有“天人感应”那般著名。
再如《史记》。《宋微子世家》载:“箕子朝周,过故殷虚,感宫室毁坏,生禾黍,箕子伤之,欲哭则不可,欲泣为其近妇人,乃作《麦秀之诗》以歌咏之。”麦子吐穗,即麦秀。诗有“麦秀渐渐兮,禾黍油油”句,丰收景象之下,更衬悲凉。《郑世家》载,庄公二十四年,“郑侵周地,取禾”。参照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,那是“四月,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,秋,又取成周之禾”。杨伯峻先生注曰:“夏正之四月,麦已熟,故郑人帅师割取之。”祭足,即郑国大夫祭仲。春秋时礼崩乐坏,诸侯国已全然不将周王室放在眼里。
西汉名将赵充国率军入羌地平叛,作战策略是政治分化、军事打击,但宣帝想要速战速决,遂“以书敕让充国”。其中说道:“将军计欲至正月乃击䍐羌,羌人当获麦,已远其妻子,精兵万人欲为酒泉、敦煌寇。边兵少,民守保不得田作。”远其妻子,颜师古解释即“徙其妻子令远居而身来为寇也”,即是说羌人已经做好进攻的准备,你再不出击就来不及了。从中可见,羌人也是以麦为军粮。在赵充国的部队中,“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,为米二斛四斗,麦八斛”。宣帝责备还有个原因:“今张掖以东粟石百余,刍槁束数十。转输并起,百姓烦扰。将军将万余之众,不早及秋共水草之利争其畜食,欲至冬,虏皆当畜食,多藏匿山中依险阻,将军士寒,手足皲瘃,宁有利哉?”不仅说赵充国不体恤士兵艰苦,还说他“不念中国之费”,不考虑国家的庞大开支。不过,“充国既得让,以为将任兵在外,便宜有守,以安国家”,并没有唯命是从,而是“上书谢罪”之余,“因陈兵利害”,难得宣宗也听进去了,“玺书报从充国计焉”。
麦之作为军粮,在三国、两晋典籍中频见。最有名的,该是曹操曾下令“士卒无败麦,犯者死”。于是骑兵过麦田,“皆下马,付麦以相持”。曹操自己的马意外“腾入麦中”,他还来了个自刑,“援剑割发以置地”。曹操这样爱惜麦子,正有军粮的考虑。杨暨上表说过,曹操征张鲁,“以十万之众,身亲临履,指授方略,因就民麦以为军粮”。又,魏明帝太和五年(公元231年),“诸葛亮寇天水”,司马懿与之对垒,明帝“前后遣兵增宣王军,又敕使护麦。宣王与亮相持,赖得此麦以为军粮”。又,《晋书·桓温传》载,桓温北伐前秦,“初,温恃麦熟,取以为军资”,不料前秦苻健“芟苗清野”,抢先给收割了,致晋军“军粮不属,收三千余口而还”。
战争期间,除了双方抢麦为军粮,还有附带的惨象。《后汉书·五行志》收有桓帝时的民谣:“小麦青青大麦枯,谁当获者妇与姑。丈人何在西击胡,吏买马、君具车,请为诸君鼓咙胡。”时“凉州诸羌一时俱反,南入蜀、汉,东抄三辅,延及并、冀”,男人们都去前线作战,“麦多委弃,但有妇女获刈之也”。饶是如此,百姓还“不敢公言,私咽语”,即所谓“鼓咙胡”。承平时期相对好些,白居易当县尉时写过一首长诗《观刈麦》,“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妇姑荷箪食,童稚携壶浆。相随饷田去,丁壮在南冈”云云,与我儿时在京郊潮白河畔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,不一样的是乐天同时看到:“复有贫妇人,抱子在其旁。右手秉遗穗,左臂悬敝筐。听其相顾言,闻者为悲伤。家田输税尽,拾此充饥肠。”
白诗尤为可贵之处,在于没有停留在对现实的描摹,而是借此反省自身:“今我何功德,曾不事农桑?吏禄三百石,岁晏有余粮。念此私自愧,尽日不能忘。”后来的官员,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?
- 上一篇:
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
- 下一篇:
稳步推进线上医保购药